【资料图】
开智君说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,工作占据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,却无法从中感受到意义,对未来也充满焦虑?怎么办?下文,《逻辑学的语言》作者李万中与你分享三个关键词:创造、帮助和联结,帮助你积累意义感。具体要怎么做呢?来看~ 作者:李万中来源:公众号「认真想」图源:Unsplash 最近一位网友问,如何积累意义感? 让我们称其为小明。小明说,别人认为他是在大厂有稳定工作的优秀青年,但他心中却充满了不满和焦躁。他每天花大量时间在工作上,却看不到未来。下班也只是刷刷社交媒体,没有学习、锻炼等自我提升。 目前在公司的工作让他感受不到意义。这有两个原因,一是他认为自己只不过在私企打工,很难想到自己工作对社会的作用。二是论工作本身,每天花大量时间做重复劳动,觉得自己像台机器,偏偏重复劳动有时还会出错,更是让他觉得自己连现在的工作都不能完全胜任。而下班后浑浑噩噩,刷社交媒体、打游戏,也让他感觉自己在虚度光阴,不知如何走出来。 当时,我简要地给他介绍了积累意义感的三个关键词,在本文中,容我详细说说。 01创造而不是消耗
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有价值的好东西,而不单纯是占有或消耗别人创造的东西。创造的东西可以多种多样。画作、小说、剧本、散文、诗歌、雕塑、课程、书籍都算是作品。还可以是成立某个组织,或者发起并推动某个项目。这些被你创造出来的的有价值的好东西,客观上让社会变得更好了。 许多写过小说的朋友应该有类似的体会。读别人写的小说,虽然很开心,过程中也会有心流体验。但读完以后,并不会因此有多少成就感或者意义感。 而自己写小说,哪怕写得很烂,依然会觉得有成就感。我就写过一系列微型恐怖故事,也就几百字。写完以后,再花点时间修改一下细节,优化一下文字,就可以拿给朋友们读了。无论朋友们的反馈是好还是不好,我都会感到很开心。 我还在网上看到别人卖那种酒葫芦。不是塑料做的,而是用一个真的葫芦,经过好多道工序,最终加工而成一个容器。 你觉得是购买并占有然后使用这个酒葫芦更让你有意义感,还是种植、采摘并最终将葫芦制作成酒葫芦,更让你有意义感? 02帮助而不是伤害
人生的意义还在于帮助他人,而不是伤害他人。试想,在你的努力下,一位病人的生命被抢救回来了,一群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考上了大学,一些守法公民的权利得到了保护,一些无谓的人际纷争得到了圆满的调解,一位差点走上吸毒道路的青年及时回头,一群吃不上饭的穷孩子能在学校食堂里吃上免费午餐…… 此时,你会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感吗? 我再举一个真实的案例。我有一位学员,她的爱好就是在网络上「怼人」。每次怼完人,似乎她的心情会变得更加舒畅一些,尤其是在被怼的人哑口无言时。但一段时间后,她的积极情绪就消散了。于是,她又开始去怼人。 我询问她,怼人有什么意义?她的答案是,能帮助别人认清自己脑中的错误观念。 在我看来,即便怼人真能起到帮助的效果,这个效果也很差。更何况,大部分情况下,怼人只能让被怼者感到愤懑,不会起到帮助的作用。但即便如此,她也要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成帮助,而不是伤害。因为帮助才会带来意义感,而用语言攻击别人,这不会带来意义感。 03联结而不是疏离
人生的意义还在于联结,而不是疏离。我记得日本漫画《火影忍者》里也很重视联结,翻译成中文,好像是「羁绊」。而美剧里很多人也很重视联结,英语叫Bonding。 作为群居动物,每个人都有一种想和他人联结的本能。亚里士多德也特意在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中花了很多篇幅来论述友爱。毕竟,当我们处于顺境时,我们需要朋友来接受我们的帮助。当我们处于逆境时,我们需要朋友来帮助我们。 我们需要与卓越的人成为朋友,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变得卓越。我们也需要与不那么优秀的人成为朋友,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帮助朋友变得更优秀。《礼记》里也提到,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。没有朋友(广义的),我们就不能获得情感、物质、信息等各方面的社会支持,我们也无法给朋友提供各方面的支持。 04为什么现代社会的许多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?
要回答这个问题,就必须提到「 异化」这个概念。 在现代社会,无论是工厂里的蓝领工人,还是办公室里的白领工人,似乎都很少感觉自己在创造什么东西,也不认为自己的劳动起到了多少帮助的价值,同时也感受不到联结,只能感受到疏离。 我们生产的东西,不是属于我们的,而是属于老板、公司股东的或者甲方。我们似乎只是为了工资,出卖自己的劳动力,完成某个产品的千万道加工流程的其中一道。 组装手机的流水线旁的工人,并不认为自己那个手机是自己的作品。哪怕是设计那台手机的公司,也不是人人都会以那台手机感到自豪。毕竟,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只是听领导的安排做事,只是随时可以被替换的螺丝。 或许,这也是资本家们想要看到的局面。 资本家们试图把劳动分工不断细化,让每一个岗位都变得去技术化。这样就可以只花极少的人力培训成本,就能获得一名合格的工人。假设这位工人不想干了,怎么办?好办,因为岗位已经去技术化了,不需要雇佣高级的劳动人才,只需要雇佣最初级的工人即可。你不干,有的是人干。未来,或许可以让全自动化的机器来干。 同时,消费主义的盛行,也让我们明白, 大部分被生产出来的产品,其实并不是在起到帮助的作用,只是往难填的欲壑里丢了几块石头。生产钻戒的人并不觉得自己在帮助别人,因为人们并不需要钻戒,而只是想要钻戒。制作电子游戏的人也并不觉得自己在帮助别人,因为人们并不需要电子游戏,只是想要电子游戏。 也许,生产某种重要药物的人会觉得自己的确在帮助别人,因为人们不只是想要那种药物,同时也需要那种药物。但问题是,只有极少数实验室里的人才会自豪地宣称那个药物是他们的作品。绝大多数使得药物得以出现的人,比如药厂里的员工或者运送原材料的卡车司机,只是认为自己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小零件。 并且,资本家们似乎也不希望我们和身边的同事产生紧密的联系。 他们希望我们把彼此时为竞争对手,为了绩效工资和奖金而努力工作,甚至,为了不被裁员而努力工作。在这样一种工作氛围里,公司或者工厂并不像是温馨的家庭,反而像是无声的考场甚至无烟的战场,似乎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会抢走我的工作的潜在敌人。 我并不是说资本家就能免于异化。很多有钱的大老板也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。因为他们也不觉得自己在创造、帮助、联结。他们只是感到自己拥有的金钱更多了,能消费的商品变多了,能指挥的人变多了。但这只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有权势。权势会给人带来掌控感和安全感,但无法提供人生意义感。 05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创造、帮助和联结的机会?
本文开头提到的小明,在某方面是幸运的。与大部分同龄人相比,他有着更高的学历和收入。毕竟,不是所有人都是 985 的本硕,能有一份互联网大厂的稳定工作。虽然他对现状不满意,但我想有无数人愿意和他交换身份。 但在另一方面,他又是不幸的。就拿工作内容相比,我认为自己的工作比他的工作强远了。虽然我每天起床就是上班,睡觉才下班,但我的通勤时间只有 30 秒。而且,我为自己创造出的作品感到自豪,同时也认为它们帮助到了我的学生和读者,再加上我还和老师、朋友、同事、客户、学生、读者等人产生了联结。 不是人人都能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意义感。此时,我们或许应该寻找工作之外的机会。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。我们还可以有副业,还有兴趣爱好,还有家人和朋友要陪伴。而且,公益事业也总是需要志愿者的。 对于我来说, 学习也是一件总能带来创造、帮助和联结的事。比如,我读了一本新书,学到了一些新知识,或者解读旧知识的新视角。然后,我将自己学习的成果与他人分享,帮助其他人阅读那本书,学习相关知识。同时,我与那个被我帮助的人产生了联系,等联系足够紧密了,就能形成联结。 最后,我想套用一句老话:生活中并不缺少创造、帮助和联结的机会,缺少的是发现这些机会的眼睛。 ■李万中的新书《逻辑学的语言》上市啦!线上新书发布会,将在 3 月 2 日(今晚) 19:42 举办。届时,新逻辑丛书主编阳志平老师会出席致辞,万中也将分享主题演讲《作为第一外语的逻辑学》,欢迎你来~
立即入群,参加新书发布会立即入群,参加新书发布会立即入群,参加新书发布会↙点击阅读原文,立即入群